QQ在线交谈

南京国学培训讲师网qq:664072775

咨询热线

025-83376216
025-66037861
13905167376

首页|专家介绍|国学管理培训|国学讲座|公开课程|讲座视频|书法天地|招生简章|企业顾问|项目价格|联系我们

电话:025-83376216  025-66037861  13905167376 
地址:南京市玄武湖公园环湖路祥名楼(近玄武湖周光裕门)

微博:

文章集锦
最新公告
讲座课程推荐
招生简章
国学书苑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章集锦 > 国学书苑

 

《道德经》全文注解

 

发布时间:2014-12-9 11:41:39 所属类别:文章集锦 > 国学书苑打印】【关闭
《道 德 经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一章

【原文】
道可道⑴,非常道⑵;名可名⑶,非常名⑷。
无名⑸,天地之始⑹;有名⑺,万物之母⑻。
故常无欲⑼,以观其妙⑽;常有欲,以观其徼⑾。
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⑿,同谓之玄⒀。
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⒁。
【注释】
⑴道可道:前一个“道”是指宇宙的本源、规律、法则和实质,后一个“道”是动词,主要解释第一个道。
⑵常道:永恒的道,恒久不变的道。
⑶名可名:前一个“名”是指形势、形态。后一个“名”指说明。
⑷常名:恒久不变的名。
⑸无名:没有称谓,无形无象,指尚未被人认识并命名的事物。
⑹天地之始:指天地浑沌未开的状况。
⑺有名:有形,指被人认识并命名的事物。
⑻母:根本、根据。
⑼无欲:即清静无为,与“有欲”相对。
⑽妙:微妙。
⑾徼:原指周边、外形、轮廓,这里引申为端倪,即事物的开端、征象。
⑿同出而异名:意思是本源相同,名称却不相同。
⒀玄:神秘、捉摸不透的意思。
⒁众妙之门:理解、洞悉万物奥妙的门径。
【译文】
道如果可以用语言来表述,那它就不是常道。名如果可以用文词去命名,那它就不是常名。没有称谓的,还处在最初的原始状态;有形并命名的,则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本。因此,要常从无中去体察领悟道的奥妙;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瑞倪。无与有这两者,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,都可以称之为玄妙、深奥。并且它不是一般的玄妙、深奥,而是玄妙又玄妙、深奥又深奥,实为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门径。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二章

【原文】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⑴恶已⑵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
故有无相生⑶,难易相成⑷,长短相形⑸,高下相盈⑹,音声相和⑺,前后相随。
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⑻,行不言之教⑼,万物作⑽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弗恃⑾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【注释】
⑴斯:指示代词,此,这。
⑵已:同矣,也,语尾词。
⑶有无相生:有和无互相对应而存在。
⑷难易相成:难和易相互对应而相辅相成。
⑸长短相形:长和短相互对应而共存。
⑹盈:充实。
⑺音声相和:音和声相互和谐。
⑻圣人处无为之事:圣人,是指极其聪明、无所不通的人,有时对帝王、明主皆称为圣人。无为,指不去作为。任其自然是老子最重要的主张,意即达到无为境界,即可无不可为。
⑼行不言之教:不言,不发号施令。教,指政教、教化。
⑽作:兴起、创造。
⑾弗恃:不依仗,不依赖,这里指不以此而图回报。

【译文】
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,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显现出来,就产生了丑;都知道善的事情是善的,那么不善的事情就显现出来,就产生了恶。因此有和无相互转化,难和易相互对应而形成,长和短相互比较而共存,高和下相互充实,音和声相应和谐,前和后相互追随,这些是永恒不变的道理。因此圣人用“无为”的态度处理各种世事,实行“不言”的教化,听任万物自然自然生长而不横加干涉,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,施舍但拒绝回报,功成名就而不居功自傲。正是因为他不居功自傲,所以功绩才不会离他而去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三章

【原文】
不尚贤⑴,使民不争;
不贵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
不见可欲⑶,使民心不乱。
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⑷,实其腹,
弱其志,强其骨,常使民无知⑸、无欲,
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
为无为⑹,则无不治。
【注释】
⑴不尚贤:不推崇有才德的人。尚,崇尚、尊崇。贤,有德行有才能的人。
⑵贵:珍贵,重视。
⑶不见(xiàn)可欲:不显示可以引起贪欲的东西。见,现。
⑷虚:空虚。心:指头脑、思想。
⑸无知:没有心计,心灵纯真。
⑹为无为:依照无为的原则办事。
【译文】
不崇尚有才能的人,就不会人人相互竞争和倾轧;不重视难得的财物,就不会产生盗贼;不显示名利,不民的思想就不会迷乱了。所以圣人治理国家,都先空虚人民的思想,着力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,从而削弱人民的志向,增强他们的健康体魄,使人民无欲无求,纵使有智七的人也没有办法胡作非为了。按无为的原则行事,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四章

道沖⑴,而且之或⑵不盈。
渊兮!似万物之宗⑶;
挫其锐,解其纷,
和其光⑷,同其尘。
湛兮⑸!似或存⑹。
吾不知谁之子 ,象帝之先⑺。
【注释】
⑴道沖:空虚而不可感知的。沖,同“冲”,古字为“盅”,空虚的意思。
⑵或:连词,“又”的意思。
⑶宗:最终的归宿、本原。
⑷和其光:收敛锋芒,不自炫耀。
⑸湛兮:形容道的幽深奥妙。
⑹似或存:好像没有,或许存在 。
⑺象帝之先:好像先于天帝而存在。象,好像。
【译文】
道是空虚而不可感知的,使用时又不会充满。深远啊!它好像是万物最终的归宿。消弭其锋锐,消除其纷乱,隐藏光芒,混同于尘俗。幽深奥妙啊!它随隐而无形,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。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嗣,好像先于天地而存在。

第五章

天地不仁⑴,以万物为刍狗⑵;
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
天地之间,其犹橐籥乎⑶?
虚而不屈⑷,动而愈出⑸。
多闻数穷⑹,不若守中⑺。
【注释】
⑴不仁:任其自然,无所偏爱。
⑵刍(chú)狗:用草扎成的狗。
⑶其犹:难道不像。橐籥(tuó yuè):鼓风用的袋囊,相当于现在的风箱或鼓风机。
⑷屈(jué):竭,穷尽。
⑸愈:更加。
⑹闻:知识。数(shù):技艺。
⑺中:中空的意思。非中庸、中和之“中”。
【译文】
    天地对于万物无爱无憎,它把万物当成祀神用的刍狗一样看待,任凭其自生自灭;圣人也不存在仁爱之心,他也将百姓视若刍狗。天地之间,不正像风箱一样吗?风箱内中空虚却生风不已,愈动愈多以至无穷无尽。与其博学多识,技艺极好,不如保持空虚的状态,无为无言的好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六章

谷神⑴不死,是谓玄牝⑵。
玄牝之门⑶,是谓天地根⑷。
绵绵若存⑸!用之不勤⑹。
【注释】
⑴ 谷神:生养之神,此处用来比喻生养万物的道。谷,本指山谷,这里指生养,生长。
⑵玄牝(pìn):指雌性动物的生殖器,在此主要是比喻空虚之道。玄,黑红色。牝:女阴或其他动物的生殖器。
⑶门:出口。
⑷根:根源。
⑸绵绵若存:连绵不断。
⑹用之不勤:作用无穷无尽。
【译文】
生养万物的道是永存的,这就如雌性生殖器。微妙的母性之门,这就是天地的根本。它就是连续不绝地这样存在的!其作用是无穷无尽的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七章

天长,地久。
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
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⑴其身而身存。
非以其无私邪⑵?故能成其私⑶。
【注释】
⑴外:远。
⑵私邪:自私。
⑶成其私:成就他自己所追求的事业。
【译文】
天长地久地存在着。天也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,这主要是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生存,所以才能长久。因此如果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众人的后面,反而能够赢得爱戴和拥护;把自己置外,反而能够保全自己的生命。这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?这样反而能够成就他自己的事业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八章

上善若水⑴。
水善,利万物而不争⑵,
处众人之所恶⑶,故几于道⑷。
居善地⑸,心善渊,
与善仁⑹,言善信,
正善治⑺,事善能,
动善时。
夫唯⑻不争,故无尤⑼。
【注释】
⑴上善若水:品德高尚的人具有水一样的特性。
⑵不争:不占有。
⑶处众人之所恶: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。
⑷几于:几乎,接近于。
⑸居善地:平时待人处世善于谦卑。
⑹与:经予。
⑺正:通“政”。
⑻夫唯:复合连词,正因为。
⑼故:因此,所以。尤:怨恨,过失。
【译文】
     品德高尚的人就像水一样。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,它蓄居或流淌于人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地,所以接近于道。有道的人,善于立身,谦卑下人,如水渊深清明,虚静沉默,润泽万物,不求回报,仁爱与人,言而有信,施教立化,不存私心,处事无所不能 ,行动随时应变。正因为不争,所以不会招致别人的怨尤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九章

持而盈之⑴,不如其已⑵。
揣而锐之⑶,不可长保。
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;
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⑷。
功遂身退⑸,天之道⑹。
【注释】
⑴持:握,执,拿着。盈:满。
⑵已:停止。
⑶揣(zhuī ):捶打。
⑷自遗其咎:自己留下的灾祸。遗,留下。咎,灾祸。
⑸遂:成就。
⑹天之道:这是自然规律。
【译文】
执持盛在容器里的水不能太满,太满了就会溢出来,此时要赶快停下来,不能继续增加。锻造的锐器,不要磨得太锐利,长保锋芒是不可能。金玉满室,没有谁能永远保藏。富贵以后,又骄又横,迟早会给自己留下祸患。功能身退,是符合自然的道理的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十章

载营魄抱一⑴,能无离乎⑵?
专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
涤除玄鉴⑶,能如疵乎?
爱国治民,能无为乎?
天门开阖⑷,能为雌乎?
明白四达,能无为乎?
生之、畜之,生而不有,
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
是谓玄德⑸。
【注释】
⑴营魄抱:神形不分离。营魄,魂魄。抱,不分离。3
⑵能无离乎:能够不分离吗?
⑶涤除玄览:清除虚幻的念头。
⑷天门开阖(hé):人的感官与外界接触。开阖,开舍。
⑸玄德:这里指道的具体体现和作用。
【译文】
    精神和形体合一,能不离开吗?聚结精气,能像婴儿那样柔顺吗?清除内心的杂念,能没有一点瑕疵吗?爱民治国,能够不用智慧吗?耳目口鼻等感官一开一合,能有母性的仁慈吗?聪明通达,明理过人,能做到无为吗?道生长万物、养育万物 ,却不据为己有,有所施为而不恃望回报,做万物之长而不主宰它们,这就是精微玄妙的德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十一章

三十辐⑴共一毂⑵,
当其无⑶,有车之用。
埏埴以为器⑷,
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
凿户牖⑸,以为室,
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
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
【注释】
⑴辐(fú):车轮的辐条。
⑵毂(gǔ):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轴。
⑶无:间隙,空间,没有。
⑷埏埴(shān zhí):糅合的黏土 。
⑸户牖(yōu):门窗。
【译文】
    三十根辐条安在同一个车轴上,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,成就了车的运转。烧黏土制陶,陶皿中的空虚,成就了器皿的功用。开凿门窗建造房屋,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,才有房屋的作用。由此可知,有(实体)之所以能发恽功用,完全依赖的是无(空虚)的功能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十二章

五色令人目盲,
五音⑴令人耳聋,
五味令人口爽⑵,
驰骋畋猎⑶令人心发狂,
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⑷。
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。
故去彼取此。
【注释】
⑴五音:我国古代乐声中的五个音阶,为官、商、角、徵
(zhǐ)、羽。
⑵口爽:口味败坏。
⑶畋(tián)猎:打猎。
⑷行妨:伤害操行。妨,妨害、伤害。
【译文】
    五彩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 ,杂乱的五音令人耳聋,贪食五味令人味觉尽失,反倒不知其味,过分的纵马狩猎令人发狂,罕见的宝货容易让人出轨。因此圣人要求人们但求填饱肚皮,不求声色悦目。所以要取前者,摒弃后者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十三章

宠辱若惊⑴,贵大患若身⑵。
何谓宠辱若惊?
宠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
何谓贵大患若身?
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⑶,
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
故贵以身为天下,若⑷可寄天下,
爱⑸以身为天下,若可讬天下⑹
【注释】
⑴宠辱若惊:受到宠幸和羞辱而感到惊慌失措。
⑵贵大患若身:重视大患就像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。贵,珍贵、重视。
⑶吾所以有大患者,以吾有身:我之所以有大患,是因为我有身体。
⑷若:乃,才。
⑸爱:喜爱,爱好。
⑹讬(tuō):同“托”,托付。
【译文】
   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,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。什么是对荣辱都感到担惊受怕呢?因为得宠是卑下的,得到宠爱感到格外高兴,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。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。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?我之所以有大患,是因为我有身体,如果我没有身体,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?所以,珍视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,天下就可以依靠他;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,天下就 可以托付给他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十四章

视之不见,名曰夷⑴。
听之不闻,名曰希⑵。
搏⑶之不得,名曰微⑷。
此三者不可致诘⑸,故混而为一⑹。
其上不曒⑺,其下不昧⑻,绳绳⑼。
不可名,复归于物。
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
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
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⑽。
能知古始⑾,是谓道纪。
【注释】
⑴夷:泯灭无迹。
⑵希:没有声音。
⑶搏:捕捉。
⑷微:无形。
⑸致诘:追究,追问。
⑹混:合而未分。
⑺曒(jiāo):清晰,明亮。
⑻昧:黑暗。
⑼绳(mǐn):连续不断。
⑽御:驾驭。
⑾古始:历史的本原。
【译文】
看不见的,叫做夷。听不到的,叫做希。摸不着的,叫做微。这三者无法讲究,却又混为一体。上面并非清晰可辨,下面也并不是昏暗一片,连绵不绝啊!不可具体描述和形容,它反复回归到无形无象、无声无色的状态。这就是无形的形状,无物的物象,这叫做惚恍。想去迎它却看不到它的头,想跟随它却又看不到它的尾。能够把握这早已经存在的道,就可以驾驭现在的一切事物,能认识万物的起始,就息是了解道的规律了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十五章

古之善为士⑴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
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⑵:
豫焉⑶!若冬涉川。
犹兮⑷!若畏四邻。
俨兮⑸!其若客。
涣兮⑹!若冰之将释⑺。
敦兮!其若朴⑻。
旷兮!其若谷。
混兮!其若浊⑼。
孰能浊以静之,徐清。
孰能安以动之,徐生。
保此道者不欲盈⑽。
夫唯不盈,故能敝而新成⑾。
【注释】
⑴士:道。
⑵强为之容:勉强地形容。强,勉强。容,形容,描述。
⑶豫:小心,迟疑不决。
⑷犹:警觉,戒备。
⑸俨:恭敬,庄重。
⑹涣:涣散疏松。
⑺释:消散。
⑻朴:即初始的玉。
⑼浊:浊流,
⑽不欲盈:不自满。
⑾蔽:同“敝”,破旧的意思。
【译文】
     古时候得道的人,微妙通达,深刻玄远,让人难以认识。正因为人们无法认识,所以只能勉强地对它做一些描述。他小心谨慎啊!就像冬天涉水过河。他警觉戒备啊!好像害怕四邻窥伺一样。他恭敬郑重啊!好像要去赴宴做客。他涣散疏松啊!好像冰块缓缓消融。他敦厚纯朴啊!就像没有经过雕琢的素材一样。他胸襟宽广啊!犹如幽深的山谷。他浑厚宽容啊!好像浑浊的水一样难以看透。谁能使浑浊静下来,水就会慢慢澄清。谁能使安静的事物持久运动起来,事物慢慢就会发生变化。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。正因为他从不自满,所以能够去故更新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十六章

致虚极⑴。守静笃⑵。
万物并作⑶,吾以观复。
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⑷。
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⑸。
复命,曰常⑹。
知常,曰明。
不知常,妄作,凶。
知常,容⑺。
容乃公,公乃王,
王乃天,天乃道,
道乃久,没身不殆⑻。
【注释】
⑴致虚极:使心灵虚静到极点。
⑵笃:极度,顶点。
⑶万物并作:万物一起生长。
⑷各复归其根;各自回到它们的本原。
⑸复命:回到生命的起点。
⑹常: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,即守常不变的规则。
⑺容:容纳,包含。
⑻没身不殆(dài):终生不会有危险。
【译文】
   只有达到虚无的境界,才能达到万物发展变化的极点和尽头。保持静止,就能切实保持宁静。万物都在兴起、发展,我因此得以观察它们的反复变化。万物虽然复杂众多,但是最后总要回复到它们的本根。返回到它们的本根就叫做清静,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。复归于生命就叫做自然,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。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举妄动,往往会出乱子和凶灾。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。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,公正就能周全,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,符合自然道才能长久,终身不会遭到危险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十七章

太上⑴,下知有之。
其次,亲而誉⑵之。
其次,畏之。
其次,侮之。
信不足⑶,焉有⑷不信焉。
悠⑸兮!其贵言⑹。
功成事遂⑺,百姓皆谓"我自然"。
【注释】
⑴太上:这里指最好的君主。
⑵亲而誉:亲近并且赞誉。亲,亲近。誉,赞誉。
⑶信不足:不值得信赖。
⑷焉有:于是有。
⑸悠:悠闲安适。
⑹其:岂,难道。贵言:发号施令。
⑺遂:成功。
【译文】
    最好的君主治理国家,都用无为的方式处事,推行不言的教化,人民知道有他的存在。其次的君主,人民亲近他,赞美他。再次的君主,人民畏惧他,但不亲近他。最次的君主,人民蔑视他,反抗他。君主不守信用,人民自然就不会相信他。最上等的国君,每天都悠闲自在!他不发号施令,但是人民却拥戴他。因此,他能功成名就,而人民却不知这是君主所赐,反而说“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”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十八章

大道废,有仁义。
智慧出,有大伪⑴。
六亲不和⑵,有孝慈;
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
【注释】
⑴大伪:欺诈,人为的操作和作秀。
⑵六亲:多指亲人,实指父、母、兄、弟、妻、子,也指父、母、兄、弟、夫、妇。
⑶信不足:不值得信赖。
【译文】
大道被废了,仁义就出现了。智者出现了,就有了伪诈。六亲不和睦,就出现了孝慈。而国家多灾多难时,忠臣就应运而生了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十九章

绝圣⑴弃智,民利百倍⑵。
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。
绝巧⑶弃利,盗贼无有。
此三者以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属⑷,
见素⑸抱朴,少私寡欲。
【注释】
⑴圣:聪明,通达。
⑵民利百倍:老百姓得到百倍的好处。
⑶巧:技艺。
⑷属:归属,适从。
⑸见(xiàn):呈现,表现。素;没有染色的丝。
【译文】
    弃绝聪明和智慧,人民反而能够得到百倍的利益。仁爱和义理严重束缚了人的天性,弃绝了仁义,人民能够恢复孝慈的天性。弃绝了机巧和私利,盗贼就会绝迹。智慧、仁义、巧利,这三者都不过是纸上空谈罢了,绝不足以治理天下。所以,要使人民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,就需要表现出内心纯朴,引导人民减少私心和欲望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二十章

绝学无忧。
唯之与诃⑴,相去几何?
善之与恶,相去若何?
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人。
荒兮⑵!其未央哉⑶!
众人熙熙⑷,如享太牢⑸,如春登台⑹。
我独泊⑺兮,其未兆⑻,如婴儿之未孩⑼。
傫傫兮⑽!若无所归。
众人皆有余,而我独若遗⑾。
我愚人⑿之心也哉,沌沌兮⒀!
俗人昭昭⒁,我独昏昏!
俗人察察⒂,我独闷闷!
澹兮⒃!其若海。
飂兮⒄!若无止。
众人皆有以⒅,而我独顽似鄙⒆。
我独异于人,而贵食母⒇。
【注释】
⑴唯之与诃(hē):应诺与呵斥。唯,恭敬的答应。诃,同“呵”,大声呵斥。
⑵荒:广漠、遥远。
⑶未央:没有完。
⑷熙熙:欢喜,快乐。
⑸太牢:祭祀用的牛羊猪,此处指筵席。
⑹如春登台:好像春天登高远眺。
⑺独泊:淡泊宁静。
⑻其未兆:无动于衷,没有任何迹象。
⑼孩:同“咳”,婴儿的发笑声。
⑽傫傫(lěi):疲惫憔悴。
⑾而我独若遗:唯独我好像什么也不足。
⑿愚人:老子心目中真实淳朴的人。
⒀沌沌:混沌不清。
⒁昭昭:心明眼亮。
⒂察察:分析明辨。
⒃澹(dàn):安静深沉。
⒄飂(liù):飘逸。
⒅皆有以:都有所作为。
⒆顽似鄙:愚顽而且鄙陋。
⒇食母:像婴儿那样仰食于母亲。
【译文】
放弃学习,就不会有忧愁和烦恼。唯唯诺诺和呵斥,相差有多少?善与恶之间又相差多少?人们所畏惧的,也不能不畏惧。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哟!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!众人都那么高兴,好像在享受丰盛的酒宴,又好像春天登高远眺。唯有我淡泊恬静 ,无动于衷,就像不会笑的婴儿。疲惫困乏而无家可归。众人都有所富余,唯有我好像什么也不足。我真是愚人的心肠,那样的浑沌无知啊!世人是那么清醒,我独这么昏昧!世人都是那样的精明,唯独我那 么糊涂!澹泊哟!像是海水。飘然哟!没有止息。众人都有所作为,而我独愚顽而且鄙陋。唯有我不同于世俗之人,就像婴儿仰食于母亲一样坚守着生养万物的大道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二十一章

孔德之容⑴,惟道是从。
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
惚兮!恍兮!其中有象⑵!
恍兮!惚兮!其中有物!
窈⑶兮!冥兮!其中有精⑷!
其精甚真⑸,其中有信。
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⑹,
以阅众甫⑺,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?
以此。
【注释】
⑴孔德:大德。孔,大。容,运作,形态。
⑵象:形象。
⑶窃:深远,隐微。
⑷精:最微小的原质。
⑸甚真:很真实。
⑹其名不去:道的名义不曾消失。
⑺众甫:万物的本原。
【译文】
     大德的形态,都以道为准则。道这东西,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。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!其中却有精质!这精质是最真实的,这精质是可信的。从当今上溯到古代,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,依据它,才能观察万物的本原。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?靠的就是这个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二十二章

曲则全⑴,枉则直⑵,
洼则盈,敝则新,
少则得,多则惑。
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⑶。
不自见故明⑷,不自是故彰,
不自伐⑸故有功,不自矜⑹故长。
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古之所谓"曲则全"者,岂虚言哉?
诚全而归之⑺。
【注释】
⑴曲则全:委曲便会保全。曲,委曲。全,齐全。
⑵枉则直:弯曲的可以伸直。枉,弯曲。直,伸直。
⑶抱:守。
⑷不自见(xiàn):不自我表现。
⑸不自伐:不自我夸耀。
⑹不自矜:不自高自大。
⑺诚全而归:的确能够达到。诚,的确。而,能够。归,趋向一致。
【译文】
    委曲便会保全,弯曲的反而可以伸直,低洼的地方能够盈满,陈旧的反而能够出新,少取的反而能够得到更多,多取的反而迷乱。圣人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紧紧抱守着这个“一”(万物的本原)不舍。不自我表现,所以才能够显明;不自以为是,所以才能够得到昭彰;不自我夸耀,所以才有功劳;不自以为贤能高大,所以才能够长久。正因为不争,所以天下人谁也不与他相争。古人所说的“委曲而求全”这句话,怎么会是空话呢?它是的确能够达到的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二十三章
希言⑴自然。
飘风⑵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
孰为此者?天地。
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于人乎?
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,
德者同于德⑶,
失者同于失。
同于道者,道亦乐得之。
同于德者,德亦乐得之。
同于失者,失亦乐得之。
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
【注释】
⑴ 希言:少说话。希,无声。指统治者少发布政令、不忧民。
⑵飘风:旋风。
⑶德:通“得”,即获得。
【译文】
    无声无息是合乎自然的。所以刮起的旋风,总是一阵就过去了,即便暴雨也不会下一整日不停。是谁让它们这样的呢?当然是天地。天地的力量尚且不能持久,又何况人的力量呢?因此,从事于道的人,就能获得道;从事于德的人,就能获得德;失道失德的人,就都不可得。同是得到道的人,道也乐于得到他。同是得到德的人,德也同样乐于得到他。道与德都丧失,道德也就乐于抛弃他。诚信不足,人民就自然也不相信他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二十四章

企者不立⑴,跨者⑵不行,
自见⑶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,
自伐者无功,自矜者不长。
其在道也,曰余⑷食赘⑸行。
物⑹或恶之,
故有道者不处。
【注释】
⑴企:踮起脚跟。
⑵跨者:抬起脚跟向前走。
⑶自见(xiàn):自我表现。
⑷余:丰饶。
⑸赘:多余。
⑹物:一般指人或众人。
【译文】
踮起脚跟想高过他人,反而站不稳;大跨步前进的,反而不能远行;自我表现的,反而不能自明;自我夸耀的,反而没有功劳;自以为贤能的,反而不能长久。以上这些行为,对道来说,都是些剩饭赘肉,不仅多余,反而有害,众人又厌恶这些。因此,有道之士都不会这样做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二十五章

有物混成⑴,先天地生。
寂兮!寥⑵兮!独立不改⑶,
周行而不殆⑷,可以为天下母。
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
强为之名曰大。
大曰逝⑸,逝曰远,远曰反⑹。
故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王亦大⑺。
域中有四大⑻,而王居其一焉。
人法地⑼,地法天,无法道,道法自然。
【注释】
⑴混成:在混沌中生成。
⑵寥(liào):空虚,这里指看不见,摸不着,即无形。
⑶独立不改:不靠外力而永远实存。这里是说明道的绝对性和永久性。
⑷殆:懈怠,松弛,停止。
⑸大曰逝:扩大而后离去。
⑹反:同“返”,返回,回归。
⑺王亦大;有的版本作“人亦大”。意为人乃万物之灵,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,即天大、地大、人亦大。
⑻域中:宇宙之中。
⑼法:效法,学习。
【译文】
   有一个混然而成的东西,在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,就已经形成了。寂静无声哟!它独立存在,永不改变,循环运行,永不休止,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。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,把它叫做道,勉强为它起名为大。大可以称之为逝,逝又可以称之为远,而远又可以称之为反。因此,道是大的,天是大的,地是大的,王就是其中之一。宇宙中有四大,王就是其中之一。人以地为法则,地以天为法则,天以道为法则,道则以自然为法则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二十六章

重为轻根,静为躁⑴君。
是以圣人终日行⑵,不离辎重⑶。
虽有荣观⑷,燕处超然⑸。
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⑹?
轻则失本⑺,躁则失君。
【注释】
⑴躁:不静,急躁。
⑵终日:整天。
⑶辎(zī)重:行军时携带的器械、材料和粮草等军需物资。
⑷虽(wéi):通“唯”,因为。荣观:指眩惑耳目之事。
⑸燕:闲、静。
⑹万乘之主:指大国,千乘之主指中等国家。乘(shèng),量词,古代四匹马拉一辆兵车,由甲士3 人、步卒72人组成。
【译文】
    稳重是轻浮的根本,清静是躁动的主宰。因此,圣人整天行路,不离开他的辎重车辆。虽然有耳目眩惑,却能泰然处之,不受其他东西左右。为什么拥有万乘兵车(大国)的君主却把自身看得比天下还轻呢?轻浮就不能稳重,急躁就丧失主宰的地位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二十七章

善行无辙⑴迹,
善言无瑕谪⑵,
善数⑶不用筹策⑷,
善闭无关楗⑸而不可开,
善结无绳约⑹而不可解。
是以圣人常善救人,故无弃人,
常善救物,故无弃物。
是谓袭明⑺。
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师;
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⑻。
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
虽智大迷,是谓要妙⑼。
【注释】
⑴辙;车轮碾过的痕迹。
⑵瑕谪:过失,缺点,疵病。瑕,缺点,毛病。谪,责备。
⑶善数:善于计算。
⑷筹策:古人计数、计算用的筹码。筹,计数和计数和具。
⑸关楗(jiàn):关门的器件,如门闩、插销等。
⑹约:束缚。
⑺袭明:内藏聪明智慧。袭,掩盖。
⑻资:借鉴。
⑼要妙:深奥的谛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【译文】
善于行走的,没有来去的痕迹;善于说话的,言谈没有差错可以指谪;善于计算的人,可以不用筹码;善于笼络群众的人,推诚相与,所以即使 不用门户来拘限,群众也不会背离;善于打结的,没有绳索束缚,却谁都不能解开。因此,圣人 能够随时教化人民,使人尽其才,因此没有被遗弃的人;能够处处珍惜万物,使物尽其用,所以没有遗弃的物。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。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,恶人是善人所凭借的资本。如果不善之人不尊重善人,善人不爱惜不善之人,虽然看似聪明,其实却是大大的糊涂,这个道理,真是奥妙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二十八章

知其雄⑴,守其雌⑵,为天下谿⑶。
为天下谿,常德不离⑷,复归于婴儿⑸。
知其白⑹,守其黑⑺,为天下式。
为天下式,常德不忒⑻,复归于无极⑼。
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
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
朴散则为器⑽,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⑾。
故大制不割⑿。
【注释】
⑴知其雄:处于刚强地位。
⑵守其雌:安于柔弱。
⑶谿(xī):同“溪”,沟溪。
⑷常:普通的,一般的。
⑸婴儿:不满周岁的小孩,象征天真无邪。
⑹白:清楚、明白、明辨。
⑺黑:暗昧。
⑻不忒:不会出差错。
⑼无极:这里指道。极,极点,最高限度,穷尽。
⑽朴散则为器:道发散而为万物。朴,这里指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。
⑾官长:国家的主宰力量。
⑿割:割裂、剪裁。
【译文】
    知道雄壮刚强的好处,却安守柔弱,甘作天下的溪谷。甘愿做天下的溪谷,使普通的德不会散失,重新回归到纯朴的婴儿状态。知道清白的好处,却宁愿处在黑暗的地位,甘作天下暗昧的榜样。能作为天下的法式,普通的德就不会有差错,而复归于无穷无尽的境界。知道什么是荣耀,却安守屈辱,甘作天下的溪谷。甘作天下的溪谷,容纳天下的污垢,普通的德就丰足,就又回归为质朴。质朴散失了,就变成了各种器物,圣人发挥其作用就成了它们的主宰。所以大的体制(无为而治)是不能支离割裂的。

第二十九章

将欲取天下而为⑴之,吾见其不得已。
天下,神器,不可为也。
为者败之,执⑵者失之。
故物或行或⑶随,或歔或吹⑷,
或强或羸⑸,或培或隳⑹。
是以圣人去甚、去奢、去泰⑺。
【注释】
⑴为:指有为,靠强力去做。
⑵执:这里指控制,坚持。
⑶或……或……:有的……有的……。
⑷或歔(xū)或吹:有的呵气,有的吹气。
⑸或强或羸(léi):有的强壮,有的瘦弱。羸,瘦弱。
⑹或培或隳(huī):有的增益,有的全毁。培,指增加,助益。隳:通“堕”,毁坏。
⑺甚、奢、泰:三字均有过分、极端的意思。
【译文】
    要想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,我看谁也不会达到目的。天下,是个很神妙的东西,治理它不能有为。有为的人,必定乱天下,而固执坚持有为的人,必定失掉天下。所以万物有的前行,有的后随;有的呵气,有的吹气;有的强壮,有的瘦弱;有的增益,有的败坏。因此圣人治理天下,顺人情 ,依物势,以自然无为为治,去除过分的极端的东西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三十章

以道佐人主者⑴,不以兵强天下。
其事好还⑵。
师之所处,荆棘生焉。
大军之后,必有凶年⑶。
善者果而已⑷,不敢以取强⑸。
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
果而勿骄,果而不得已,果而勿强⑹。
物壮则老,是谓不道,不道早已⑺。
【注释】
⑴以道佐人主者:用道辅佐国君的人。
⑵好:喜欢,爱好。
⑶凶年:荒年。
⑷果:果实,成果,这里指取得成果,获得成功。
⑸不敢以取强:不以兵力称雄天下。
⑹果而勿强:胜利了却不逞强。
⑺早巳:早亡。巳,止,完,结束。
 【译文】
用道辅佐国君的人,不能靠武力逞强于天下。喜好用兵力服人很容易引起报复。大兵所到之处,家耕都废弛了,弄得遍地都是荆棘。大战之后,必有荒年。善用兵的,只要取得成功就罢了,不敢以武力逞强。取得成功不要自我矜夸,目的达到了也不必自高自大,目的达到了也不必自吹自擂,目的达到了更不必自骄自傲,达到目的也是出于不得已,达到目的不要逞强。事物壮盛到了极点就会衰老,因为这是不合于道的。不合于道的事就会早亡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三十一章

夫兵⑴者,不祥⑵之器。
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
君子居则贵左⑶,用兵则贵右。
兵者,不祥之器,
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。
恬淡⑷为上,胜而不美,
而美之者,是乐杀人。
夫乐杀人者,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。
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。
偏将军⑸居左,上将军⑹居右,
言以丧礼处之。
杀人之众,以哀悲泣之⑺;
战胜,以丧礼处之。
【注释】
⑴兵:指刑具、武器或士卒,此处实指战争。
⑵祥:吉祥,吉利。
⑶居则贵左:安居以左方为贵。古人认为左属阳,右属阴,阳生而阴杀,故贵左。左尊右的卑,尚左成为古代习俗。
⑷恬淡:一种平常心,恬者不以物喜,淡者不以己悲。
⑸偏将军:一般指辅助的将领,此处特指反战方的将领。
⑹上将军:一般指主要的将领,此处特指主战方的将领。
⑺以哀悲泣之:以哀伤的心情来对待。
【译文】
兵器武力是不吉祥的东西,一般人都厌恶它,所以有道的人都不肯使用。君子平时安居以左边为贵,用兵作战就以右为贵。武器是不祥之物,不是君子所用的东西,君子近不得已才动用它。万不得已而要使用它,也要心平气和,只求达到目的就算了。战胜了也不必自认为了不起,如果自认为了不起,就是喜欢杀人了 。凡是喜欢杀人的人,一定不会成为天下之主的。吉庆的事以左边为贵,凶事以右边为贵。战时偏将军位于左边,上将军位于右边。这是说要按丧礼来处置战事。杀人多了,要以悲哀的心情来悼念他们;打胜了,也要以丧礼来处置战事。杀人多了,要以悲哀的心情来悼念他们;打胜了,也要以丧礼来处理战死的人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三十二章

道常无名、朴⑴。
虽小,天下莫能臣⑵也。
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宾⑶。
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
民莫之令,而自均⑷。
始制有名,名亦既⑸有,
夫亦将知止。
知止可以不殆。
譬道之在天下,犹川谷之与江海⑹。
【注释】
⑴无名、朴:指道的特征。
⑵臣:使役,支配。
⑶宾:服从,归附。
⑷自均:自然均匀分布。
⑸既:已经,既然。
⑹犹:如,若。
【译文】
 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。它虽微小,但天下谁也不能使役它。侯王如果能抱守住它,万物都将自动地归从。天地(阴阳)相配合,因此而普施甘露,人们不必指使它,但它却自然而然地分布得很均匀。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,制定各种制度,确定各种名分,任命各级官长 办事。名分既然有了,就要有所制约,适可而止。知道制约与适可而止,就没有什么危险了。道存在于下下,犹如小溪小涧归入江海一样,乃万众之所归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三十三章

知人者,智⑴。
自知者,明。
胜人者,有力。
自胜者,强⑵。
知足者,富。
强行者,有志。
不失其所⑶者,久。
死而不亡⑷者,寿。
【注释】
⑴智:聪慧。
⑵强:坚强,坚定。
⑶不失其所:不失其根本,这时指道。
⑷死而不亡:躯体虽死,精神不亡。
【译文】
能够了解别人优劣长短的,只可算是聪慧。能够认识自己本心本性的,才可算是高明。战胜别人是有力量,战胜自我才是强大。知足的富有。努力实行的有志气。以道为本而紧守不失的,便可长久。身死而不被人忘却的才是长寿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三十四章

大道氾⑴兮!其可左右。
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⑵。
功成不名有⑶,衣养万物⑷而不为主。
常无欲,可名于小。
万物归焉,而不为主,
可名为大。
以其终不自为大⑸,故能成其大。
【注释】
⑴氾(fàn):同“泛”,泛滥,涨滥。
⑵恃之而生而不辞:依赖它(指道)生长而不推托。
⑶功成不名有:获得了成就却不居其功。
⑷衣养万物:爱护和养育万物。
⑸以其终不自为大:正因为它始终不自高自大。
【译文】
道就像泛滥的河水一样无边无际哟!它能左能右,无所不至 。万物都靠着它而生长,它却默无一言;它成就了万物,却不居其功;养育了万物,却不主宰它们。它没有自己的欲望,可以称为微小。万物归附于它,却不作它们的主宰,可以称为伟大。正因为它不自认为伟大,所以能够成就它的伟大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三十五章

执大象⑴,天下往⑵。
往而不害,安⑶平太。
乐与饵⑷,过客止。
道之出口⑸,淡乎!
其无味。视之,不足见。
听之,不足闻。
用之,不足既⑹。
【注释】
⑴执大象:掌握、大道之象。
⑵天下往:天下人向往。
⑶安:乃,就。
⑷乐与饵:音乐和美食。
⑸道之出口:把道说出来,将道加以表述。
⑹既:尽。
【译文】
掌握了那伟大的道,天下人就归心向往。归来者一点也不受伤害,天下就太平安宁了。悦耳的音乐,爽口的美味,能够引得过路的人止步。道用言语表示出来,真是平淡啊!真是无味。看也看不到。听它,听也听不见。用它,却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三十六章

将欲歙⑴之,必固⑵张之。
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。
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。
将欲取之,必固与之。
是谓微明⑶,柔弱胜刚强。
鱼不可脱于渊,国之利器⑷不可以示人。
【注释】
⑴歙(xī):收敛。
⑵固:姑且,暂且。
⑶微明:看似幽微,实际显明。
⑷国之利器:指国家的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情报等方面的机要信息,泛指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。利器,锋利的兵器。
【译文】
    想要收缩它,必暂且先使它扩张。将欲削弱它,必定先使它坚强。将要废弃它,必定先提举它。将要夺取它,必定先提举它。这叫做幽深隐微的明智,柔弱胜过刚强的道理。鱼不能脱离水潭,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,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三十七章

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⑴。
侯王若能守之⑵,万物将自化⑶。
化而欲作⑷,吾将镇⑸之以无名之朴。
无名之朴,夫⑹亦将无欲。
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定⑺。
【注释】
⑴道常无为:道永远是无为的,是顺应自然的。
⑵侯王如能守之:侯王如果能够遵守它。
⑶万物将自化:万物将自然生和工化育,社会将会自然相习成风。
⑷化:变化。
⑸镇:镇定,安定。
⑹夫:彼,它们。
⑺天下将自定:天下将会自然安定。
【译文】
道永远是顺应自然而无所作为的,却又没有什么事情是它所不能为的。君主如能保持它,万物就会自生自长,自然衍化。万物在生长衍化的过程中,难免会产生私心欲念而破坏守会的自然秩序,那时候,我们将用道的本质无名之朴来镇服。用无名之朴来镇服 ,万物就将没有私欲了。无欲而归于平静,天下就自然而然的安定了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三十八章

上德不德⑴,是以有德。
下德不失德⑵,是以无德。
上德无为,而无以为。
下德为之,而有以为。
上仁为之,而无以为。
上义为之,而有以为。
上礼⑶为之,而莫之应,
则攘臂⑷而扔之。
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
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
夫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
前识者,道之华⑸,而愚之始⑹。
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⑺,不处其薄;
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
故去彼取此⑻。
【注释】
⑴上德不德:上德者不以有德自居。
⑵下德不失德:下德者自以为有德,固守着形式上的德。
⑶礼:指当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。
⑷攘臂:捋起袖子,伸出胳膊。攘,捋起。
⑸道之华:道的虚华,道的皮毛。
⑹愚之始:愚昧的起点。
⑺处其厚:立身于敦厚、厚重。
⑻去彼取此:舍弃礼的浅薄和虚华,争取立身于厚重和质朴。
【译文】
上德的人,一切依道而行,无心施德,却反而有德 。下德的人,不依道而和地,有心施德,却反而没有德。上德的人,顺应自然,既无所作为,也无心于作为。下德之人有心作为,其所作为只是形式上的为。上仁的人,有作为,且都是无所为而为。上义的人,凡事都要计较曲直是非,一切作为,都是有 所为而为。上礼的人有所作为,但没有谁响应它,于是就卷起袖子,伸出手臂,强迫人按礼行事。所以丧失了道,然后德行;失去了德,然后仁行;失去了仁,然后义行;失去了仁,然后礼行。礼这个东西,是忠信的淡化,邪乱的祸道。所谓先知,不过是道的虚华,由此愚昧开始产生。所以大丈夫立身处世,以敦厚忠信为主,而不重视礼节;以质朴为本,而不注意华彩。所以舍弃浅薄浮华,而取用淳厚质朴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三十九章

昔之得一⑴者:天得一以清,
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
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
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⑵。
其致之⑶:天无以清,将恐裂。
地无以宁,将恐发⑷。
神无以灵,将恐歇。
谷无以盈,将恐竭。
万物无以生,将恐灭。
侯王无以贵高,将恐蹶⑸。
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
是以侯王自谓孤、寡、不谷,
此非以贱为本邪?非乎。
故致数与无与。
不欲琭琭如玉⑹,珞珞⑺如石。
【注释】
⑴得一:即得道。一,指混沌未分的原始统一体。
⑵贞:通“正”,君主,君长。
⑶其致之:推而言之。
⑷发:倾圮,崩毁。
⑸蹶(jué):倾覆、垮台。
⑹不欲琭(lù)琭如玉:不晶莹华美的宝玉。
⑺珞珞(luò):石头坚硬丑陋的样子。
【译文】
    自古以来,凡是得到一的,其情形基本是这样的;天得到一因而清明,地得到一因而宁静 ,神(人)得到一因而英灵,谷得到一因而化生,侯王得到一因而成为天下的君长。推而言之:天不能宁静,恐怕要灭绝;侯王太尊贵,恐怕要垮台。所以尊贵以卑贱为根本,高高在上以卑下为基础。因此,侯王们自称孤、寡、不谷,以示谦下,这不是以贱为根本吗?不是的。所以世上最好的称誉就是没有称誉,因为有了称誉,毁谤也就随之而来了。不要像美玉一样地璀璨明亮受人重视,而要像顽石那样为人忽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四十章

反者⑴,道之动。
弱者,道之用。
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⑵。
【注释】
⑴反:翻转,返回,还原。这里指向相反方向转化,包括还原在内。
⑵有:即“有名”的“有”,它是万物之母。无,指难以感知和描述的无形之物。
【译文】
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,是道的运动。柔弱的,是道的作用和表现。天下万物产生于具体的有形之物,具体的有形之物则产生于无形之物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四十一章

上士⑴闻道,勤而行之。 
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。
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
不笑不足以为道。
故建言有之:
明道若昧⑵,进道若退,
夷道若颣⑶,上德若谷,
大白若辱⑷,广德若不足,
建德若偷⑸,质直若渝⑹,
大方无隅⑺,大器晚成,
大音希声⑻,大象⑼无形。
道隐无名⑽。
夫唯道,善贷⑾且成。
【注释】
⑴士:古代男子的美称,又指下级贵族、知识阶层和军士。
⑵昧:隐晦不明。
⑶夷道若颣(lèi):康庄的道路好像崎岖不平。颣,缺点。
⑷辱:污浊。
⑸建德如偷:刚健的德显得松驰。偷,苟且怠惰。
⑹质真若渝:质朴的德好像有些变异。质,诚信,信实。渝,改变,背弃。
⑺隅:边角。
⑻大音希声;磅礴的大自然之音分辨不出声来。希声,无声。
⑼大象:最大的形象。
⑽隐:隐藏,幽微。
⑾贷:施予。
【译文】
    上士听见了道,晓得道伟大而真实,所以便努力不懈地去实行。中士听见了道,由于见识不足,认道不清,所以觉得道似有似无,似真似假。下士听见了道,由于见识浅薄,根本不晓得是什么,所以便大笑起来以为荒唐不经,一派胡言。其实正因为下士大笑,才显得道的高深,如果他不笑,这道也不能算作道了。所以有人立言说:明白易晓的道犹如隐晦不明一样,前进的道犹如后退一样,平夷的道犹如不平一样,高尚的德犹如卑下的川谷一样,最清白的犹如污水一样,广阔无边的德犹如不足一样,有所建树的德犹如苟且偷安一样,信实、真诚犹如背信弃义一样,极其方正却没有   棱角,极大的器物迟迟才能完成,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,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状。大道隐微,没有名称。只有道,善于施予创生万物,并且使万物成长。
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四十二章

道生一⑴,一生二⑵,
二生三⑶,三生万物。
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⑷。
人之所恶,唯孤、寡、不谷⑸,
而王公以为称。
故物或损之而益⑹,或益之而损⑺。
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。
强梁者不得其死⑻。
吾将以为教父⑼。
【注释】
⑴道生一:道产生一。道,指宇宙的本原。一,指原始的统一体,即混沌的元气。
⑵二:指天、地。
⑶三:指阴气、阳气与阴阳混合所成之气。
⑷冲气以为和: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,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。冲,激荡、交融。
⑸唯孤、寡、不谷:就是孤、寡、不谷。
⑹或损之而益:有时贬损它,反而使它得到抬举。
⑺或益之而损:有时抬举它,反而使它遭受贬损。
⑻强梁:强横,凶狠。
⑼父:开始。
【译文】
道(宇宙的本原)产生一(统一的元气),一产生了二 (天 、地),二产生了三(阴气、阳气与阴阳混合之气),三产生万物。万物禀赋着阴阳二气,这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生成新的和谐体。一般人所厌恶的,就是孤、寡、不谷,但王公们反而用来称呼自己。所以任何事物,表面上看来受损,而实际上却是得益;表面看来得益,而实际上却是受损。别人所教导我的,我也说来教人。强横的人不得好死。我要把这一点当做教人的开始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四十三章

天下之至⑴柔,驰骋⑵天下之至坚⑶。
无有入无间⑷。
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。
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
天下希及之⑸。
【注释】
⑴至:极。
⑵驰骋;骑马奔驰。
⑶至坚:最坚硬的东西。
⑷无间:没有间隙。
⑸天下希及之:天下没有什么比得上它们。
【译文】
天下最柔弱的东西,能够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。这是因为空虚无有之物能够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之中。我因此而知道无所作为的益处。不用言语的教化,无为的益处,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四十四章

名与身孰亲?
身与货孰多⑴?
得与亡孰病⑵?
是故甚爱必大费⑶,多藏必厚⑷亡⑸。
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
【注释】
⑴多:重要。
⑵病:有害。
⑶费:损耗。
⑷厚:重大。
⑸亡:同“无”,丢失。
【译文】
    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个更值得亲近?生命和财产比起来哪一个更重要?得到名声、财产和失去生命哪一个更有害?因此,过分吝惜必定会有很大的耗费,过多的收藏必定会有重大的损失。知足就不会招致侮辱,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,因此就可长久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四十五章

大成⑴若缺,其用不弊⑵。
大盈若冲⑶,其用不穷。
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⑷。
躁胜寒⑸,静胜热,
清静为天下正。
【注释】
⑴成:完全,具备。
⑵其用不弊:它的作用不致穷尽。弊,竭尽。
⑶大盈若冲:最充实的东西好像有空虚。冲,同“冲”,空虚。
⑷辩:有辩才,巧言。
⑸躁:性急,不安。
【译文】
    再完满的东西,看起来也好像有欠缺似的,但是它的作用却永不衰竭。极其盈满就像空虚一样,但它的作用却不会因此而穷尽。极其正直就像弯曲一样,极其灵巧就像笨拙一样,极其善辩就像出言迟钝一样。急燥不安足以使人禁得起寒冷,安静足以使人禁得起炎热。能够执守清静无为之道的人自然可以成为天下的君长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四十六章

天下有道⑴,却走马以粪⑵。
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⑶。
罪莫大于可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,
咎⑷莫大于欲得。
故知足之足,常⑸足矣。
【注释】
⑴天下有道:国家政治清明。
⑵却走马以粪: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用来耕种。却,退,拒绝,不接受。走马,奔跑的马,这里指战马。粪,指粪田,整治田地。
⑶戎马生于效:军马中母马大战场上产子。戎马,军马。郊,城外,旷野,实指战地。
⑷咎:灾祸,灾殃。
⑸常:通“长”,永久。
【译文】
国家政治清明,就将驰骋的战马用耕种。国家政治混乱的时候,人人争名逐利,贪得无厌,国与国之间战争不断,兵连祸结,所有的马都用来作战,母马都得在战场上生产。没有哪一种罪恶比可以激起人们的贪欲更大,没有哪一种灾难比贪得无厌更可怕。所以只有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,才是永久的满足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四十七章

不出户⑴,知天下;
不窥牖⑵,见⑶天道。
其出弥远⑷,其知弥少。
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名,
不为而成。
【注释】
⑴户:门。
⑵不窥牖(yǒu):不向窗外张望。牖,窗户。
⑶见:看见,知道。
⑷其出弥远:走出的愈远。弥,愈,更加。
⑸名:明白。
【译文】
不需要走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;不需要探视窗外就可以明了自然的法则。走出大门愈远,所知道的事理也就越少。因此圣人不必行就能知晓,不必看就能明白,不必做就能成功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四十八章

为学日益⑴,为道日损⑵。
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
无为而无不为。
取天下⑶常以无事⑷。
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
【注释】
⑴为学日益:学习政教礼乐,探求外物知识,可增加人的知见和智巧。
⑵为道日损:思索和探索宇宙人生的意义,提高心灵的境界,可以日渐减少内在情欲和妄想。
⑶取天下:指治理国家。
⑷无事:指清静无为。
【译文】
求学问的,其智巧和欲望天天都有长进。奉行道的,其智巧和欲望天天都在减少。把欲望减损尽了,没有了为的意念,最后便到达无为的境地。如果能够做到无为,即不妄为,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。治理天下也应该无为,如果有为,就不能治理天下了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四十九章

圣人恒无心⑴,以百姓心为心。
善者吾善之,
不善者吾亦善之,德⑵善。
信者吾信之,
不信者吾亦信之,德信。
圣人在天下,歙歙⑶,为天下浑其心⑷。
百姓皆注其耳目⑸,圣人皆孩之⑹。
【注释】
⑴恒无心:总是没有私心。
⑵德:假借为“得”。
⑶歙歙(xī):和合的样子。歙,通“翕”,和治。
⑷浑其心:使之心地浑厚。
⑸百姓皆注其耳目:老百姓都专注于圣人的耳目,即注耳而听,注目而视,专注圣人的一举一动。
⑹ 孩之:使他们像婴孩一样。
【译文】
圣人治理国家永远没有私心,而以百姓的心为他的心。善良的我固然善待他们,不善良的我也善待他们,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。对于真实可信的人,我相信;不可信的人,我也把他当做可信的,这就使人人守信,因而得到了信任。圣人对天下的人,收敛谦让 ;治理天下,质朴无欲,使百姓心地浑厚。百姓都注目聆听 ,如痴如愚,圣人因此而能使他们都像婴儿一样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五十章

出生,入死⑴。
生之徒十有三⑵,死之徒十有三,
人之生,动之死地,亦十有三。
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⑶。
盖闻善摄生⑷者,陆行不遇兕虎⑸,
入军不被⑹甲兵,兕无所投⑺其角,
虎无所措⑻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⑼。
夫何故?以其无死地。
【注释】
⑴出生,入死:人由出生到死亡。
⑵生之徒十有三:能够长寿的人,占十分之三。徒,指同类。
⑶以其生生之厚:因为求生的欲望十分迫切,过于讲究奉养和医保。
⑷摄生:保养、养生。
⑸兕(sì)虎:犀牛和猛虎。
⑹被:具备,带。
⑺投:入。
⑻措:安放,施用,施展 。
⑼容其刃:用上它的刀口。容,用。刃,刀剑等的锋口。
【译文】
人出生,也还要死。能够长寿的有十分之三,短命夭折的有十分之三,本来可以长寿,而自己踏入死路的也有十分之三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这里因为养生太过。听说善于养生的人,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,进入敌阵之中不带铠甲和兵器,而犀牛没有地方投入它的角,老虎没有地方施展它的爪,兵器虽锋利却没有办法用它的刃,这是什么原因呢?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进入死的境地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五十一章

道生之,德畜之⑴,
物形⑵之,势成之⑶。
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
道之尊,德之贵,
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⑷。
故道生之,德畜之,
长之,育⑸之,亭⑹之,毒⑺之,
养之,覆之。
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
是谓玄德。
【注释】
⑴德畜之:德养育万物。
⑵形:指成为某种形态。
⑶势成之:环境促使万物成长变化。
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:并没有谁加以干预却总是自然而然,说明道总是符合客观自然规律。
⑸育:生存,抚育。
⑹亭:指变化,孳生。
⑺毒:指培育、培植。
【译文】
道生育万物,德畜养它们,万物因此而呈现各种形态,自然环境使之得以生长。所以万物没有不尊敬道而珍贵德的。道之所以受到万物的尊敬,德之所以如此珍贵,是因为道创生万物、德畜养万物并不加以干涉、支配而任万物自然地生长。所以道生育万物,德畜养万物,滋长万物,存育万物,化生万物,培育万物,调养万物,庇护万物。生而不据为己有,有所施为而不自恃,滋长而不主宰,真可称为微妙深远的德了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五十二章

天下有始⑴,以为天下母⑵。
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⑶。
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,没身不殆。
塞其兑⑷,闭其门⑸,终身不勤⑹。
开其兑⑺,济⑻其事,终身不救⑼。
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。
用其光,复归其明⑽,无遗身殃⑾,
是谓习常。
【注释】
⑴始:开端,这里指道。
⑵母:根源,此处指道。
⑶子:派生物,指由母所产生的万物。
⑷塞其兑:堵塞耳目口鼻。兑,指口,引申为耳目口鼻等孔穴。
⑸闭其门:关闭欲念的大门。
⑹勤:穷苦,愁苦,担心。
⑺开其况:敞开耳目口鼻。
⑻济:成功,成就。
⑼终身不救:一生不可救治。救,治。
⑽用其光,复归其明:利用本体发出的光,回到光的本体。归,返回 。
⑾无遗身殃:不要给自己带来灾祸。
【译文】
天地万物本身都有开瑞,这个开端可作为天地万物的极源。如果知道根源 ,就能认识万物。既已认识天下万物,又持守万物的根源 ,就终身不会遭到危险。堵住耳目口鼻,关上欲念的大门,终身不必忧劳。开启耳目口鼻,成就你的事业,但终身不会取得大成就。能够见到隐微才算是清明,能够秉守柔弱才算是坚强。利用由本体发出的光来认识万事万物,再回复到清明的光的本体,这样才不会给自己带来灾害,这叫做沿袭永恒的道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五十三章

使我介⑴然有知,
行于大道,唯施是畏⑵。
大道甚夷⑶,而人好径⑷。
朝甚除⑸,田甚芜,
仓甚虚;服文綵⑹,
带利剑,厌⑺饮食,
财货有余,是为盗夸⑻。
盗夸,非道也哉!
【注释】
⑴介:的确。
⑵唯施(yí)是畏:惟畏是施的倒装,只怕误入邪路,施,通“迤”,斜行。
⑶夷:平坦。
⑷径:斜,不平,小路。
⑸朝甚除:宫殿十分整洁。朝,朝廷,君主接见臣下和处理政事的地方。除,整洁。
⑹服文綵:穿着有文采的衣服。服,穿着。文綵,有彩色交错花纹的线织品。
⑺厌:“餍”,吃饱,引申为满足。
⑻盗夸:盗窃盛行。盗,偷窃。夸,这里指盛行。
【译文】
    假使我的确具有智慧,我就走大道,唯恐走邪路。大道极为平坦,可是一般执政都却偏喜欢走小径、行邪路。朝廷十分整洁,田地非常荒芜,仓库非常空虚,统治者穿着有文采的衣服,佩带着锋利的宝剑,饱食终日而钱财盈积,这叫做盗窃盛行。盗窃盛行,这是多么无道啊!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五十四章

善建者不拔⑴,善抱者不脱⑵,
子孙以祭祀不辍⑶。
修之于身⑷,其德乃真⑸。
修之于家,其德乃余。
修之于乡,其德乃长⑹。
修之于天下,其德乃丰。
修之于天下,其德乃普。
故以身观身⑺,以家观家,
以乡观乡,以国观家,
以天下观天下。
吾何以知天下然哉⑻?
以此。
【注释】
⑴拔:拔出,移易。
⑵善抱者不脱: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。抱,抱持。脱,遗失,离失。
⑶辍(chuò):中断,停止。
⑷修:整治,增进。
⑸真;真实,行为符合客观自然。
⑹长:被尊重。
⑺以身观身:以自身对比自身。
⑻吾何以知天下然哉:我凭什么知道天下如此呢?何以,用什么,凭什么。然,如此。
【译文】
    善于建树的不可移易,善于抱持的不会离失,这样的人子孙就会世世代代不断地祭祀他。用道来修身,他的德必定真实。用道治家,他的德必定会宽裕。推广到一乡,他的德必定会得到尊重。推广到一国,他的德必定会丰盈。推广到天下,他的德必定会普遍。所以可以根据自身的德来观察自身,根据家的德来观察家庭,根据乡的德来观察乡,根据国家的德来观察国家,根据天下的德来观察天下。我凭什么能够知道天下的情形呢?靠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五十五章

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⑴,
蜂虿虺蛇不螫⑵。
猛兽不据⑶,攫鸟不搏⑷。
骨弱筋柔而握固。
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⑸,精之至也。
终日号而不嗄,和之至也。
知和曰常⑹。知常曰明。
益生曰祥⑺。心使气曰强⑻。
物壮则老⑼,谓之不道。
不道早已。
【注释】
⑴赤子:初生的婴儿。
⑵蜂虿(chāi)虺(huī )蛇不螫(zhē):蜂蝎毒蛇不伤害他。虿,蝎子一类的毒虫。虺,毒蛇。螫,刺人,毒害。
⑶据:兽类以爪攫物。
⑷攫(jué)鸟:用脚爪捕抓小动物的猛禽,如鹰、隼、老雕之类的鸷鸟。
⑸朘(zuī)作:婴孩的生殖器勃起。朘,男孩的生殖器。
⑹知和:认识到平和淳朴。
⑺祥:灾殃。
⑻心使气曰强:受内心欲念驱动,任性而行叫做逞强。
⑼物壮则老:事物放任发展以致走向衰败。
【译文】
含德最厚的人,可以和天真无邪的婴儿相比。蜂虿虺蛇不螫他,猛兽不捕捉他。他的筋骨虽然柔弱,可是他的小拳头握起来却很紧。他虽然不知道男女交合的事情,可是他的生殖器却常常勃起,这是因为他精气充足的原因。他虽然整天号哭,可以他的嗓子却不会嘶哑,这是因为他的血气柔和的原因。能够认识柔和淳朴这个道理的,就能合于常道。知道这个常道就可称为清明。人如果过分养生,就会产生灾祸。用心驱使损耗精气就是逞强。万物过于壮盛就会走向衰老,这叫做不合乎道。不合乎道就会早亡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五十六章

知⑴者不言⑵,言者不知。
塞其兑,闭其门,
挫其锐,解其分⑶,
和其光,同其尘。
是谓玄同⑷。
故不可得而亲,不可得而疏;
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;
不可得而贵,不可得而贱。
故为天下贵⑸。
【注释】
⑴知:即智。
⑵言:讲,说。
⑶分:通“纷”,分裂,争执,混乱。
⑷玄同:玄妙齐同,此处也是指道。
⑸贵:重视,崇尚。
【译文】
智者不言,言者不智。堵塞情欲的孔道,关闭情欲的口径,收敛锋芒,消除纷扰,隐藏光芒,混同尘俗,这就叫做玄同。所以这样的人无法与他亲近,无法与他疏远;无法使他获益,无法使他卑贱。所以这样的人为天下所尊重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五十七章

以正⑴治国,以奇⑵用兵,
以无事取天下⑶。
吾何以知其然哉?
以此:天下多忌讳⑷,而民弥贫⑸;
民多利器,国家滋昏⑹;
人多伎巧⑺,奇物滋起⑻;
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。
故圣人云:
我无为,而民自化;
我好静,而民自正;
我无事,而民自富;
我无欲,而民自朴⑼。
【注释】
⑴正:平正,不偏,即正道。
⑵奇:与众不同。
⑶取天下:治理国家。
⑷忌讳:禁忌。
⑸弥:越,更加。
⑹滋:益,更加。
⑺伎巧:即技巧,熟练的技能。
⑻奇物:即邪事,不正当的事情。不应当理解为新发明、新创造。
⑼自朴:自然淳朴。
【译文】
用正道治理国家,用奇术带兵作战,用无为的方法治理国家。我怎么晓得是这样的呢?是从下面几件事看出来的:天下的禁令太多,而老百姓越来越贫穷;民间精良器械愈多,国家就更加混乱;人民技巧愈多,奇异邪恶的事物就愈是层出不穷;法令愈分明,盗贼反而更多。所以圣人说:我无为而治,人民就自然化育;我喜欢清静,人民就自然纯正;我不施教令,人民自会富足;我无欲,人民就自然淳朴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五十八章

其政闷闷⑴,其民淳淳⑵。
其政察察⑶,其民缺缺⑷。
祸兮,福之所倚。
福兮,祸之所伏。
孰知其极⑸?
其无正⑹。
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⑺。
人之迷,其日固久⑻。
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⑼,廉而不刿⑽,
直而不肆⑾,光而不耀⑿。
【注释】
⑴闷闷:糊涂,昏暗。
⑵淳淳:纯朴厚道。
⑶察察:分析明辨。察,明察。
⑷缺缺:狡诈奸佞。
⑸孰知其极:谁知道它的界限?极,极边,界限。
⑹正:一定,确定。
⑺妖:邪恶。
⑻其日固久:为时本来已久。
⑼方而不割:端正而不生硬。
⑽廉而不刿(guì):锐利而不伤害人。廉,锐利,有棱角。刿,刺伤。
⑾肆:放肆。
⑿耀:眼花缭乱,明亮。
【译文】
治国者无为无事,看起来好像昏暗,但人民因为安定自由,民风反而日趋淳淳。治国者有为有事,看起来好像是清明,但人民不堪束缚,民风反而狡黠、抱怨。灾祸哟,是福的凭依。幸福哟,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。谁知道它们的界限呢 ?这并没有一定的标准。正可能变成奇,善可能变成恶,人们迷惑,他们不晓得这个道理本来已久了。因此圣人方正而生硬,有棱角而不伤害他人,正直而不放肆,光明正大而不至过于耀眼刺人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五十九章

治人事天,莫若啬⑴。
夫唯啬,是谓早服⑵。
早服谓之重积德⑶。
重积德则无不克⑷。
无不克则莫知其极⑸。
莫知其极,可以有国。
有国之母⑹,可以长久。
是谓深根固柢⑺,长生久视之道⑻。
【注释】
⑴治人事天,莫若啬:治理人民、侍奉上天,没有比节俭更重要的了。天,一是指身心,一是指自然,此处指身心。事,侍奉。啬(sè),节俭,爱惜。
⑵是谓早服:因此要尽早服从于道。服,顺从,奉行。
⑶重积德:重视积德,以成厚德。
⑷无不克:没有不可战胜的。克,取胜,克服。
⑸则莫知其极:不知道它的顶点,就无法估量它的实际意义。
⑹有国之母:有了治国的根本。
⑺柢(dǐ):树根。
⑻长生久视之道:长久生存、持续发展的道理。
【译文】
    治理人民,侍奉上天,没有哪一种原则比得上节俭。而就是因为爱惜、保养,才叫他尽早服从于道。及早服从于道,就是厚积德,就没有什么事不能克服。事事都能克服,就无法揣度他力量的极致。不知道它能力的极限,就可以领导国家。拥有国家的根本,就可以长久。这就是根深蒂固,符合长久生存的道理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六十章
治大国若烹小鲜⑴。
以道莅⑵天下,其鬼不神。
非其鬼不神⑶,其神不伤人。
非其神不伤人,圣人⑷亦不伤之。
夫两不相伤,故德交归焉⑸。
【注释】
⑴小鲜:小鱼。
⑵莅(lì):临,治理。
⑶不神:不灵验,不起作用,不会兴妖作怪。
⑷圣人:体道得道者,实指谋国者,即政治上的出谋划策者。
⑸故德交归焉:所以让人民享受德的恩泽。
【译文】
    治理大国就像烹小鱼一样。用清静无为的道治理天下,天神人鬼都能各安其位,不会出来伤害人。不仅鬼不会伤害人,神也不会伤害人。不仅神不会伤害人,圣人也不会伤害人。由于人与鬼神、人与圣人互不伤害,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六十一章

大国者,下流⑴,天下之牝。
天下之交⑵,牝常以静胜牡,以静为下。
故大国以下小国⑶,则取小国⑷。
小国以下大国⑸,则取大国⑹。
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
大国不过欲兼畜人⑺。
小国不过欲入事人⑻。
夫两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为下。
【注释】
⑴下流:即下游。
⑵天下之交:天下交汇的地方,这里指雌雄交合。
⑶以下小国:以谦下对待小国。
⑷取(qǔ):取得,获得。
⑸小国以下大国:小国以屈己尊重大国。
⑹取(qù):即趋,趋向,归附。
⑺大国不过欲兼畜人:大国只不过想要得到小国的信赖。
⑻入事人:容于人,取得谅解。
【译文】
    大国应该像江海一样,处于下游,还要像天下雌性动物那样柔弱 。天下雌雄交人事,雌雄常常因为安静而胜过雄性,因为它安静而表现出卑下。所以大国屈己尊重小国,就取得小国的归顺。小国屈己尊重大国,就会归附于大国。因此,大国谦下而有所得,小国谦下而归附于他人。大国不过是想要得到小国的信赖。小国也不过是想要依附于大国而取得大国的谅解。两者要各得其所,不过大国更应该谦下一点为好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六十二章

道者,万物之奥⑴。
善,人之宝⑵。
不善,人之所保⑶。
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加人⑷。
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⑸?
故立天子,置三公⑹,
虽有拱璧⑺以先驷马,
不如坐进此道⑻。
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?
不曰求此得,有罪以免邪?
故为天下贵⑼。
【注释】
⑴道者,万物之奥:道是庇护万物之所。奥,隐藏,含有庇荫之意。
⑵宝:珍宝。
⑶保:具有,依靠。
⑷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加人:美言可以买到,尊敬的行为可以送人。市,购买。加,施予。
⑸何弃之有:有何弃的倒装句,有什么理由要抛弃他们!因为道不远人,道不弃人。
⑹三公:指天子之下三位最高军政长官的职位。
⑺拱璧(bì):指大璧。拱,双手合抱。璧,平圆形,中有圆孔的玉器。
⑻不如坐进此道:不如坐着用道来作为献礼。
⑼故为天下贵:所以道被天下所尊重。
【译文】
道,是庇护万物之所。善,是人之珍宝。不善,也是人所具有的。赞美的言语可以买到,令人尊敬的行为可以施予送人。至于不善的人,虽没有美言美行,但他也能保守着道,道又怎么能舍弃他呢?所以奉立天子,设置三公,虽然先用大的璧玉、后用四匹骏马作为献礼,但还不如坐着献上这个道。古代贵尊此道的原因是什么?不就是有求即得,有罪就可以获得赦免吗?所以道实在是天下最贵重的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六十三章

为无为,事无事⑴,味无味⑵。
大小⑶,多少⑷,报怨以德。
图难于其易⑸,为大于其细⑹。
天下难事必作于易,天下大事必作于细。
是以圣人终不为大⑺,故能成其大。
夫轻诺必寡信⑻,多易必多难。
是以圣人犹⑼难之,故终无难矣。
【注释】
⑴事无事:把无事当作有事。事,指施政。
⑵味无味:前者指品尝、品味,后者指滋味。
⑶大小:大生于小。
⑷多少:多起于少。
⑸图难于其易:处理棘手的事情要从容易的入手,即先易后难。
⑹细:微小。
⑺终不为大:始终不自以为大。
⑻诺:答应,允许。
⑼犹:谋划,考虑。
【译文】
   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,以无事当做有事,以恬淡当做有味。大生于小,多起于少,用恩惠报答怨恨。解决难事先从容易的地方入手,而做大事要从小事着手。天下的难事必定起于容易,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微细。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,因此反而能成就他的伟大。轻易地允诺必定因不能兑现而失信,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定会遭逢到困难。所以圣人遇事谋划盘算都会把困难看得多一些,因此到后来也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发生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六十四章

其安⑴,易持⑵。
其未兆⑶,易谋。
其脆,易泮⑷,
其微,易散。
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
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⑸。
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⑹。
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
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
无执,故无失。
民之从事,常于几成而败之⑺。
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
是以圣人欲不欲,不贵难得之货;
学不学⑻,复众人之所过⑼;
以辅万物之自然,而不敢为⑽。
【注释】
⑴安:安稳,安定。
⑵持:支持,维持。
⑶兆:事情发生前的征候、迹象、预示。
⑷泮(pàn):消解。
⑸毫末:细小,微小。
⑹累土:一筐土。
⑺常于几成而败之:事情往往在几乎就要完成时却遭到失败。几,几乎,非常接近。
⑻学不学:不学的倒装,即不学习一般人所学的政教和虚文浮礼。
⑼复众人之所过:补救众人的过失。
⑽以辅万物之自然,而不敢为:以帮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加以干预。辅,帮助。
【译文】
事情稳定,局面就容易维持。事情还没有变化的迹象,就容易计划。脆弱的东西,就容易计划。脆弱的东西,就容易消解,而细小的东西,则容易散失。所以在事情尚未萌芽的时候,就要预先处理,在乱事尚未形成的时候,就要早做防备。合抱的大树,萌发于细小的幼芽。九层的高台,由一筐筐土堆积而成。千里远行,要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。人们如违背上述规律有所作为反会坏事,抓住不放反而会失去。因此圣人无扭伤为,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;无所执著,比拟会遭受损失。人们做事情,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。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,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。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,不稀帘难以得到的贷物;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,补救众人的过失;以此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,而不会妄加干预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六十五章

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⑴,将以愚之⑵。
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
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⑶。
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⑷。
知此两者,亦稽式⑸。
常知稽式,是谓玄德。
玄德深矣,远矣,与物反矣⑹。
然后乃至大顺⑺。
【注释】
⑴明民:使老百姓精明巧伪。
⑵愚之:使他们淳朴厚重。
⑶贼:败坏者,乱臣,这里指祸害、灾害。
⑷国之福:国家的福址、福分。
⑸稽式:法式,法则。
⑹反:返回,复归,不是相反的反。
⑺顺:和顺,顺理。
【译文】
古时候善于用道治国的人,不是要人民明智机巧,而是要人民质朴淳厚。人民之所以难治,主要是因为他们智巧诡诈太多的缘故。所以用才智治理国家,是国家的灾难。不用才智治理国家,是国家的福气。要懂得这两者,它也是一条法则。永远懂得这一法则,就叫做玄德。这玄妙无上的德既深奥,又久远,它和万事万物复归到真朴,只有依循它而行才能最后达到和顺自然的境界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六十六章

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⑴者,
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
是以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。
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
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⑵,
处前而民不害⑶,
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⑷。
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【注释】
⑴谷王:两山间的溪涧。王,指归往,汇集。
⑵处上而民不重:领导民众,民众不会感到受压抑。重,这里指压抑。
⑶害:损害,妨碍。
⑷乐推而不厌:乐于推崇而不厌弃。
【译文】
江海之所以能汇集众多的溪涧,是因为它善于处在溪涧的下游,所以能汇集众多的溪涧。因此想要居于人民之上,必须用言语表示谦下。想要居万民之前,必须对人民态度谦恭,事事退后。所以圣人虽居于上位而人民并不感到有什么压抑,虽站在前头而人民并不感到有什么损害,因此天下乐于推戴而不厌弃他。这都是圣人不和任何人相争,所以天下就没人能争得过他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六十七章

天下皆谓我道大⑴,似不肖⑵。
夫唯大,故似不肖。
若肖⑶,久矣其细⑷也夫。
我有三宝⑸,持而宝之。
一曰慈,二曰俭,
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
慈,故能勇;
俭,故能广⑹;
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⑺。
今舍其慈,且⑻勇;
舍俭,且广;
舍后,且先,死矣。
夫慈,以战则胜⑼,以守则固。
天将救之,以慈卫之。
【注释】
⑴天下皆谓我道大:世人都说我们的道广大无边。
⑵似不肖:似乎不像具体的东西。
⑶若肖:如果像。
⑷细:渺小。
⑸三宝:三件法宝,或三条原则。
⑹广:开廓,扩大。
⑺器长:万物的首长。
⑻且:又。
⑼夫慈,以战则胜:居心慈爱,用爱来征战就能制胜。
【译文】
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太大,似乎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比拟。正因为它伟大,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。如果像某一样东西,就减低了它的伟大性,早就变成了渺小而不值得一顾了。我有三件法宝,珍惜并紧紧守护着它们。第一件称作慈爱,第二件称作俭啬,第三件称作不敢走在天下人之前。慈爱使人民感恩戴德,所以能使人勇敢;俭啬,能蓄精积德,所以能推广很远;不敢走在天下人之前,所以能成为万物的君长。如果不能慈爱而只求勇敢,不能俭啬而只求广远,不能居人之后而只求争 先,那必定是死路一条了。三宝之中,慈爱最为重要,用慈爱的心作战则能获胜,用慈爱的心防守则能巩固。天要救助谁,就用慈爱来护卫他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六十八章

善为士者⑴不武⑵,善战者不怒⑶,
善胜敌者不与⑷,善用人者为之下⑸。
是谓不争之德,
是谓用人之力。
是谓配天,古之极⑹。
【注释】
⑴为士者:指统率三军的人。
⑵不武:不耍威风。
⑶不怒:不逞强,不斗气,不暴烈。
⑷不与:不张扬,不好斗。
⑸为之下:待人谦下。
⑹古之极:符合天道是古代的准则。
【译文】
善于作将帅的不耍威风,善于作战的不轻易发怒,善于克敌制胜的不张扬好斗,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。这叫做与人无争的美德,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,这叫做顺应自然的道理,古代的准则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六十九章

用兵有言:
吾不敢为主⑴而为客⑵,不敢进寸⑶而退尺⑷。
是谓行无行⑸,攘无臂⑹,
扔无敌,执无兵⑺。
祸莫大于轻敌,轻敌几丧吾宝⑻。
故抗兵相加⑼,哀⑽者胜矣。
【注释】
⑴主:指战争中取攻势的一方。
⑵客:指取守势的一方。
⑶进寸:前进一寸。
⑷退尺:后退一尺。
⑸行无行:行进中不讲究行列,即行军中不摆阵势。
⑹攘无臂:虽然要奋臂,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。
⑺执无兵:虽有兵器在手,却好像没有兵器可持。
⑻轻敌几丧吾宝:轻敌思想几乎断送了我的“三宝”主张。几丧,将近失去。
⑼抗兵相加:对抗的两军力量相当。
⑽哀者:悲天悯人的军队。哀,怜悯,怜惜,慈爱。
【译文】
用兵的人有这样一句话:我不敢采取攻势而采取守势,我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。这就是说,虽有行阵,但作战的时候好像没有行阵可列,虽有臂膀,但举臂的时候好像没有臂膀可举,虽有敌人,但擒拿的时候好像没有敌人可擒,虽有兵器,但用的时候好像没有兵器可持。没有哪一种灾祸比轻敌更大,轻敌就差不多等于丢失了我的三件珍宝。所以举兵相争,有慈爱之心的一定会获得胜利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七十章

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;
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
言有宗⑴,事有君⑵。
夫唯无知,是以不我知。
知我者希,则我者贵⑶。
是以圣人被褐⑷怀玉。
【注释】
⑴宗:宗旨,主旨,本原。
⑵君:主宰,中心,要领。
⑶则我者贵:效法我的就更加可贵。则,效法。
⑷被:通“披”。褐:古代贫贱者所穿的用兽毛或粗麻纺编织成的短衣。
【译文】
我的话很容易理解,也很容易实行;但天下没有人能够理解,也没有人去实行。我的言论都有本原,我行事都有要领。正因为人们不懂得我的言论和行事,所以也就不了解我了。了解我的人非常少,效法我的人就十分珍贵了,因此圣人就像是外面披着粗布衣、怀内揣着宝玉的贫贱者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七十一章

知不知⑴,上。
不知知,病⑵。
夫唯病病⑶,是以不病⑷。
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
【注释】
⑴知不知:知道自己有所不知。
⑵病:缺点,困忧。
⑶夫唯病病:只有正视和重视这种毛病。
⑷是以不病:所以不犯这种毛病。
【译文】
能知道自己无所知,这是最聪明的了。不知道自己无所知,这就是缺点和困忧。只有将缺点和困忧视为缺点和困忧,所以才不犯这种毛病。圣人没有缺点和困忧,是因为他从来就把这种缺点和困忧当做缺点和困忧,所以他没有缺点和困忧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七十二章
民不畏威⑴,则大威至⑵。
无狎其所居⑶,无厌其所生⑷。
夫唯不厌⑸,是以不厌。
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。
故去彼取此。
【注释】
⑴民不畏威;老百姓不害怕威逼。
⑵则大威至:那么大的威胁就要发生了。
⑶狎(xiá):轻视,拥挤。
⑷厌:堵塞,抑制。
⑸唯:唯独,只有。厌:倾覆。
⑹自知不自见: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现。见,显现,显露。
【译文】
当人民不惧怕统治者的威逼时,那么更大的威胁就将来到了。不要轻视和胁迫人民的居处,不要堵塞人民的生路。只有不堵塞,统治者因此才不致倾覆。因此圣人自己有智慧但不自我表现,爱护自己但不自居高贵。所以他舍弃自见、自贵而选择自知和自爱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七十三章

勇于敢⑴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,
此两者或利或害。
天之所恶⑵,孰⑶知其故?
是以圣人犹难之。
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
不言而善应⑷,
不召而自来, 繟然⑸而善谋。
天网恢恢⑹,疏⑺而不失。
【注释】
⑴敢:刚强。
⑵恶:憎恨,厌恶。
⑶孰:谁。
⑷不言而善应:不做声而能得到好的回应。
⑸繟(shān)然:宽广,坦然。
⑹恢恢:形容广大无垠。
⑺疏:稀疏,不密。
【译文】
勇于表现刚强就会送命,勇于表现柔弱反能生存。两者同样是勇敢,但勇于柔弱就有利,勇于刚强就有害。天厌恶勇于进取,谁知道它的原因呢?因此圣人也难以说得清楚。上天的道,不争强而善于获胜,不说话而能得到好的回应,不召唤而万物自动归附,宽广坦荡而善于谋划。天网宽广宏大,网眼稀疏却不漏失任何东西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七十四章

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⑴?
若使民常⑵畏死,而为奇者⑶,
吾得执而杀之,孰敢?
若民恒且必畏死⑷,常有司⑸杀者杀。
夫代司杀者杀,是谓代大匠斲⑹。
夫代大匠斲者,希有⑺不伤其手矣。
【注释】
⑴奈何以死俱之:怎能用死亡来使他们畏惧。
⑵常:即恒,普遍,到处。
⑶而为奇者:有为非作恶的。奇,特殊,异常。
⑷若民恒且必畏死:如果人民普遍接近于真的怕死。恒,普遍,到处。且,将要,接近。必,果真,一定。
⑸司:掌握。
⑹斲(zhuó):斫斩,砍削。
⑺希有;即稀有,很少有。
【译文】
    人民不怕死,怎么能用死去吓他们呢?如果使人民普遍怕死,有为非作恶的,我将抓获而杀死他们,那谁还敢从事异端活动呢?如果人民普遍接近于真的怕死,那么通常有掌管杀人的人去捕杀异端分子。代替主管杀人的去杀人,这就好像代替木匠砍削木头。代替木匠削木头,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七十五章

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⑴,是以饥。
民之难治⑵,以其上之有为,是以难治。
民之轻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⑶,是以轻死。
夫唯⑷无以生为⑸者,是贤⑹于贵生。
【注释】
⑴以其上食税之多:是由于统治者吃赋税的人太多。
⑵治:治理,太平。
⑶以其上求生之厚:是由于统治者生活挥霍无度。厚,这里指过多。
⑷唯:只有。
⑸无以生为:没有什么可拿来生存,即不追求生存享受。
⑹贤:胜过,胜于。
【译文】
人民所以遭到饥荒,是因为在上位的吃赋税太多,所以才遭到饥荒。人民所以难以治理,是因为在上位的有为妄作,所以才难以治理。人民所以看轻死,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假追求奢侈过多,因此而看轻死。只有不追求生存享受的人,这才胜于过分重视生存享受的人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七十六章

人之生也柔弱⑴,其死也坚强⑵。
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⑶。
故坚强者,死之徒⑷;
柔弱者,生之徒⑸。
是以兵强则不胜,木强则兵⑹。
强大处下⑺,柔弱处上⑻。
【注释】
⑴柔弱:指人体柔软。
⑵坚强:指人体僵硬。
⑶槁(gǎo):枯干。
⑷死之徒:死亡的一类。徒,类属。
⑸生之徒:生存的一类。
⑹兵强则不胜,木强则兵:用兵逞强也会遭受失败,木头强盛就会遭受砍伐。兵,这里指砍伐。
⑺下:下降。
⑻上:上升。
【译文】
    人活着时身体柔弱,死后躯体坚挺僵硬。万物草木活着时柔软脆弱,死后枯萎干硬。所以凡是坚强的东西,都是属于死亡的一类;凡是柔弱的东西,都是属于生存的一类。因此军队强大就不会取胜,树木强盛就会遭受砍伐。凡是强大的反而居于下降的地位,凡是柔弱的反而处在上升的地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七十七章

天之道,其犹张弓⑴与?
高者抑之⑵,下者举之⑶,
有余者损之⑷,不足者补之⑸。
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
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⑹有余。
孰能有余以奉天下?
唯⑺有道者。
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
其不欲见贤⑻。
【注释】
⑴犹张弓:如将箭扣在弦上,拉满弦,准备射击。犹,如。
⑵高者抑之:高了就压低它。抑,用手按下、压下。
⑶下者举之:低了就抬高它。举,抬起。
⑷有余者损之:有多的就减少它。余,多余。损,减损。
⑸不足者补之:不够的就补充它。
⑹奉:进献,给予,供奉。
⑺唯:只有。
⑻贤:德行,才能,善。
【译文】
自然的规律,不是很像张弓射箭一样吗?弦高了就把它压低,弦低了就把它升高,弦长了就把它减少,弦短了就把它加长。自然的规律,就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。可是社会法则却不是这样的,它削减不足的而供给有余的。谁能有多余的东西可以拿来奉献给天下呢?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如此。所以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,有所成就而不居功。一切顺其自然不显现他的才德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七十八章

天下莫柔弱于水⑴,
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⑵。
其无以易之。
柔之胜刚,弱之胜刚,
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
是以圣人云:爱国之垢⑶,是谓社稷主⑷;
受国不祥⑸,是为天下王。
正言若反⑹。
【注释】
⑴天下莫柔弱于水: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。
⑵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: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够胜过它的。
⑶受国之垢:承受全国的屈辱。受,承受。
⑷是谓社稷主:成为一国之主。社稷,古代帝王诸侯所祭之神,后用作国家的代称。社,土神。稷,谷神。
⑸不祥:不吉,祸恶。
⑹正言若反:正面的话好像从反面来说。
【译文】
天下的东西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,可是攻坚克强的能力没力没有能胜过它的。这种情况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它。弱胜强,柔胜刚,天下没有谁不知道这些,但没有谁能照此施行。所以圣人说:能够承受全国的屈辱,才算得上是国家的君王;能够承受全国的灾殃,才算得上是天下的君主。这些正面的话好像从反面来说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七十九章

和大怨⑴,必有余怨⑵,
安可以为善?
是以圣人执左契⑶,而不责于人⑷。
有德司契⑸,无德司彻⑹。
天道无亲⑺,常与⑻善人。
【注释】
⑴和大怨:化解大的怨艾。和,调和,调整。怨,抱怨,仇恨。
⑵余怨:保留下来的怨艾。
⑶左契:古代用竹片或木板刻字,中间一劈两开,作为借贷双方的凭据。
⑷而不责于人:却不向人家逼债。
⑸司契:负责保管借据。
⑹司彻:负责经营租税。
⑺天道无亲:天道没有什么私心,没有偏爱。
⑻与:亲近,赞许,援助。
【译文】
和解重大的仇怨,也会有余怨藏在心底,这怎能算是好办法呢?因此圣人虽握有借据,但并不强迫别人偿还债务。有德的人对待人就如同握有借据一样,只是保管,而不向人家索取;没有德行的人对待人,就如同掌管税收一样苛刻刁诈。天道没有偏爱,它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八十章

小国,寡民⑴。
使有什佰之器⑵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远徙⑶。
虽有舟舆⑷,无所乘之。
虽有甲兵,无所陈⑸之。
使民复结绳⑹而用之。
甘其食,美其服⑺,
安其居,乐其俗⑻。
邻国相望⑼,鸡犬之声相闻,
民至老死,不相往来。
【注释】
⑴小国,寡民:使国土狭小,使人口稀少。小,使……小。寡:使……少。
⑵什伯之器:指十人、百人使用的大的器具。什伯,古代军队的编制,十人为什,百人为佰。
⑶使民重死而不远徒:使人民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向远处迁移。远,距离大。徒,迁移。
⑷舟舆:船和车,如舍舆登舟,即下车上船。
⑸陈:展示,布阵。
⑹结绳:上古先民用绳子打结代替文字,用来记数、记事传递信息。
⑺美其服:以自己的衣服为美。
⑻乐其俗:以自己的习俗为乐。
⑼邻国相望:小国相接近,有如近邻。
【译文】
使国家变小,使人民稀少。纵使有各种武器也不动用,使人民不需冒生命的危险迁移到远方。虽有船只车辆,也没有机会去乘坐。虽然有铠甲兵器,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。让人民再回到远古时代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。引导人民以自己的食物为甜美,以自己的衣服为美观,以自己的住所为安适,以自己的习俗为欢乐。和邻国之间彼此都可以看得到,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也可以听得到,人民到死也不相往来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八十一章

信言不美⑴,美言⑵不信。
善者⑶不辩,辩者⑷不善。
知者不博⑸,博者不知。
圣人不积⑹,既以为人⑺,己愈有;
既以与人,己愈多。
天之道,利而不害;
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
【注释】
⑴信言不美:真实的话不好听。
⑵美言:巧言,漂亮动听的话。
⑶善者:居心善良的人。
⑷辩者:巧言者,摇唇鼓舌的人。
⑸知者不博:有知识的人不卖弄。知,即智,见解高明,聪明。博,指知识广博。
⑹不积:无所保留。积,积聚,储蓄。
⑺既以为人:尽力帮助别人。既,尽。
【译文】
    真实的话不好听,好听的话不真实。善人不巧辩,巧辩的不是善人。有知识的人不卖弄,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。圣人什么都无所保留,尽其全力帮助别人,自己反而更充足;倾其所有给予别人,自己反而更丰富。天道无私,只有利于万物而不会对万物造成伤害;圣人之道,有所施为而无所争夺。
 
发布时间:2014-12-9 11:41:39  所属类别:文章集锦 > 国学书苑打印】【关闭】 【返回顶部】   
相关信息
上一篇: 《弟子规》全文注解
下一篇: 《论语》全文注解
招生简章|企业顾问|项目价格|联系我们|网站地图|返回首页